济南农村出殡,家里长子手持瓦盆摔碎。在农村,出殡的时候也有很多文化习俗,包括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样的内容,都比较讲究。不是和瓦盆过不去,而是民间通过这样的方式,来表达对死者的尊重,希望一路走好,另一方面来寓意生者告别伤心难过,继续好好平安活着。
1,瓦盆摔碎的文化历史
说起瓦盆,不得不提庄子,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他和弟子们整理写出的《庄子》,对于瓦盆的态度,也是古代文献中比较广泛的历史记录。
《庄子.至乐》书籍当中有一个典故,讲的是庄子的妻子去世后,他的好朋友惠子去看望,结果庄子并没有悲痛哭泣,而是在没有礼貌的在地上“鼓盆而歌”,一边敲瓦盆一边唱歌。
好朋友生气就责备庄子,但庄子平静地说“是其始死也,我独何能无概然,人且偃然寝于巨室,而我噭然随而哭之,自以为不通乎命,故止也”。意思是妻子刚去世我怎么能不悲伤难过呢?但人的生老病死是规律,现在妻子安静躺着,我还大哭,这不成了不懂得生命的道理,从而看得出庄子通过瓦盆来抒发心中的感情。
其实古代的瓦盆比较贵重,葬礼上面用的瓦盆,也不是随随便便拿来的。中间多为圆孔形状,寓意阴阳盆,盆碎逝者安息。儒家和庄子的思想不同,对于丧葬文化习俗,设定的条条框框多,细节多,流程也繁琐。但庄子对于生死看淡的心态,也就是流程上面的道理,在其思想上面表达得比较清楚。摔瓦盆的习俗进入明朝后期,开始多起来,特别清朝,民间除了哭以外,以此来表达对亲人离世的悲痛,以及悲痛之后继续生活的内心情感。
2,为什么是长子来摔碎?
农村家庭里面孩子多,为什么偏偏是长子,其他的子女不行吗?
这是因为古代从西周开始,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,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,在财产地位身份等方面,长子的优先是放在首位的。随着朝代更替,进入唐朝后,出台的《唐律》更是对于长子在继承以及不同领域制定了规则,虽然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管理,但民间的思想同样在潜移默化中,受到了影响。
近代以来,长子的地位和身份,会更加理智但是否合理,需要看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,但农村里面的大事小事,都会先听长子的意见。不仅仅是长子的年龄大,实际上还是长子的阅历以及经验会更多。但现在文明社会中,三农的不断发展,使得这条规定并不完全这样,家里面谁最孝顺或者有能力,同样可以取代长子,来摔瓦盆。
3,农村出殡有哪些注意内容?
第一,注意穿着打扮,颜色上面尽量选择黑色褐色,红黄绿等颜色鲜艳的就不要穿了,要不然是对逝者的不尊重,也不符合出殡场合。引人注意的挂件配饰也少带,本身你是去吊唁,不是去和亲朋好友聚会,没有什么值得炫耀,再说了,大家的注意力都是放在逝者以及家人方面,心情也会悲痛。
第二,注意参加农村出殡的时间,由于农村的白事参加人数多,需要帮忙的地方也多,尽量早点过去,本身农村里面都是互相帮忙,乡里乡亲之间离着也不远。你卡着时间点,光去吃饭了,互相都会觉得尴尬。
第三,少说话多做事,农村出殡不是小事,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又有差异性,你可能无心说出的一句话,可能就会让别人更加伤心。不懂的地方就不要随口开河,踏实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,不帮倒忙就是最好的安排。
农村发展的越来越好,而农村出殡的文化习俗,也越来越文明,这是进步。无论是长子摔瓦盆,还是土葬火葬文化,其实都反映出大家对于农村的重视,农民生活好了,农村文明了,你我都会感到高兴。
民间的传统殡葬文化,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,包含了朴素的人间情感,有对逝者的尊重不舍,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,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好好活在当下,珍惜现在。在看待农村文化习俗的时候,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让好的方面来匹配到,我们更加幸福和谐的生活当中!